低端人口 ‧ 低端中國

 低端人口:中國,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

Le peuple des rats: Dans les sous-sols interdits de la Chine

https://rb.gy/gvrdmz

作者: 派屈克‧聖保羅 Patrick Saint-Paul

譯者: 陳文瑤

作者簡介

派屈克‧聖保羅

  2013年起任法國《費加洛報》駐中國特派記者。曾前往獅子山共和國(相關報導獲得2000Jean Marin戰地記者獎)、利比亞、蘇丹、象牙海岸、伊拉克、阿富汗、德國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。《低端人口:中國,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》是他的第一本書。

譯者簡介

陳文瑤

  生於澎湖,臺南藝術大學史評所畢業,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系博士候選人,現從事法文翻譯及藝評寫作。

內容簡介

  「這世界的現實就是人人要尊嚴,但尊嚴呢,可不是人人要得起。」

   這是北京城裡不可言說的低端禁忌,潛居地下室的底層勞動人口悲歌

  毛澤東曾歌頌他們,現代中國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們

  但是現在,他們卻面臨被「切除、清理、掃蕩」的命運

  《低端人口:中國,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》見證了這一切

  北京,中國極度富有的一線大城,匯聚了所有的奇蹟。

  大舉遷移到此的人只有一個目的,他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中國夢。他們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溫飽,成為支撐北京城運轉的底層基礎勞力,擔任清潔工、外送員、服務生。

  北漂的民工與移工構成了北京的日常風景,但在高房價、沒有北京戶籍的限制下,被迫無奈屈居於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、橋墩下、廢棄建築的縫隙之間。他們有老有少,有為了籌措兒子結婚聘金千里迢迢到北京當清潔工的老夫婦;有為了在市中心飯店實習而住進地下,習慣了北京地底腐臭氣味的大學畢業生;有為了孩子的未來,離鄉打工的父母。

  一旦進入北京地底,舉目所及皆是懸殊至極貧富問題的見證。明亮大廈底下,陰暗的走廊上晾著各種服務業、工人的制服;人們在勞斯萊斯、奧迪名車停靠的牆壁背面煮著千篇一律的餃子當晚餐;孩子們靠著一扇小窗,勉力呼吸著來自北京地上世界的霧霾。

  這些拚命留下且住不起地面上房子的人,被稱作「鼠族」。他們像鼠一樣,群聚在北京城的地下廊道裡竄動、討生活,為中國夢燃燒生命,卻注定被貼上「低端」標籤,被驅趕、切除。

  法國最大報《費加洛報》記者派屈克‧聖保羅,耗時整整兩年,帶著翻譯四處採訪北京城裡默默做工的人,數度遭遇被當局請去喝茶的危險。然而真正讓他得以貼近「鼠族」生活的契機,卻近在他暫居的大樓地下室。

  當派屈克‧聖保羅發現日常所見的門房、清潔工都是自己苦無門路深入採訪的對象,正是他們維持了他的生活時,這才驚覺自己正置身中國幻夢的風暴中心,正看著這巨獸大國最殘酷的一面。

 *****************

羅谷(Dexter Roberts《低端中國:黨、土地、農民工,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》

簡介

2020《經濟學人》年度好書!

★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!

 習近平宣稱「全面脫貧」的背後,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!

  當中國耗盡「人口紅利」之後,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。

 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,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。

  過去,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、經濟奇蹟的火車頭,

  如今,衰老、貧窮、低技術的他們,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。

 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。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,而是隻身一人,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。1993年的夏天,他才一出火車站,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,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。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,舉目無親,不知該如何是好……

  莫梅荃唸書到15歲,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,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,農地又太小,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,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。儘管生活辛苦,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……

  莫姓家族全都來自貴州南方的炳花村。布依族的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,但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貧窮而必須遠赴沿海大城市找工作的中國人,占人口總數的一半,高達近六億。他們在家鄉是農民,到了城市裡做工人。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,「農民工」龐大的人數與其廉價勞力,就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原動力,賺進了無數的外匯,賦予中南海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耀武揚威的底氣。

  ◆一個中國,兩種身分:農民工雖然對中國經濟無比重要,中國特有的「戶口制度」卻待他們如二等公民,規定農民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、社會福利與教育權利。他們子女無法就讀公立學校、生病不能就醫,甚至要忍受警察的隨時盤查,被打入「黑牢」勒索賄賂更時有所聞。

  ◆國家裡的異鄉人,犧牲自己成就中國經濟奇蹟:農民工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障,只得忍氣吞聲接受待遇極差的工作。名義上,共產黨信奉社會主義,實際上,他們踐踏工人福利、嚴禁勞工運動與組織。工廠靠這群廉價勞工累積巨大利益,但平均而言,鄉村人口的薪水只有城市居民的1/3。他們的犧牲成就了中國奇蹟,但也成了貧窮問題的根源。

  ◆「留守兒童」占青少年人口的1/5:今天全中國有人數高達6100萬的「留守兒童」。他們的父母去沿海城市打工,但他們無法在當地就讀公立學校。孩子被迫做選擇:與父母分離、回到家鄉就學;或是待在父母身邊,但是不能唸書,只能打零工賺錢,重蹈他們父母淪落底層的宿命。

  ◆「人口紅利」消失,「路易斯拐點」形成,發展動力難以為繼:然而,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減少與老化,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。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「路易斯拐點」,意指農民工越來越少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。中國應對這項挑戰如果失敗,將會使中國陷入「中等收入陷阱」,亦即低端產業已喪失競爭力,但又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。

  ◆既貧且弱的中國農村人口,難以支撐中國的內需市場與「中國製造2025」。在人口逐漸老化的同時,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,希望AI與自動化生產能彌補勞動人口減少的困難。然而,大量引進機器人是否又將搶走農村人口所剩不多的就業機會?同時,大量貧窮、低教育、低技術的農村人口也難以創造內需市場。

  追蹤採訪長達20年,橫跨貴州農村、東莞工廠、秦嶺上的小學、安徽、湖北、海南島,《彭博商業周刊》資深記者為你揭露「大外宣」之外的中國!

   在《低端中國》書中,作者羅谷深入廣東、貴州、湖北、安徽、海南、陝西各省,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、親切的關係,做長期的追蹤報導。這位《彭博商業周刊》的資深記者指出,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,但戶口制度對農民工的剝奪、城鄉發展的落差、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,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,埋下了危機的種子。

  過去,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,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6月公開說出「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」時,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。

*************

書評

一個外媒記者目睹的經濟陰暗面和「異鄉人」──讀《低端中國》煢影

精選書摘

低端中國:犧牲自己、成就經濟奇蹟的農民工,在「全面脫貧」下的危機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「中國導航衛星之母」狄娜

從經典文獻的閱讀誤區看權術濫用與道德淪喪

稀土元素